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回复: 0

鬼斧神工:4000多年前的陶瓷,薄如蛋壳,至今无法复制

[复制链接]

35

主题

0

回帖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7
发表于 2023-8-29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博物馆“山东历史文化展 史前”展厅 馆藏蛋壳陶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以东的武原河畔台地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很薄很轻,却很坚硬。待清理过后,这些碎片竟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要知道,鸡蛋壳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医院针头的最小针孔也是0.5毫米,这些碎片薄了一半都不止。于是专家们将这类陶瓷碎片取名“蛋壳陶”,形容其厚度均匀,薄如蛋壳。在这之后,蛋壳陶的碎片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但却始终没有完整的蛋壳陶器皿现身。直到1974年,原山东考古所所长张学海在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一堆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碎片。同时参加发掘的郑笑梅主动请缨,独自对这堆碎片进行分析和比对,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郑笑梅终于将一件完整的“蛋壳陶”复原,重量仅在10克左右。山东博物馆“山东历史文化展 史前”展厅 馆藏蛋壳陶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蛋壳陶制作材料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蛋壳陶的制作对胎壁要求极为严格,最薄部位在盘口,薄者0.3毫米,个别薄至0.2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至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至70克。据说真正做成一件蛋壳黑陶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工艺之繁缛、难度之大,令人瞠目。可惜好景不长,蛋壳陶在历史长河中成了昙花一现,到了龙山文化晚期,高柄陶杯的器壁逐渐增厚,制作日益粗糙,到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蛋壳陶杯便突然消失了。所以,蛋壳陶只能是贵族在祭祀、丧葬、征战、宴飨时的礼器,这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为什么把蛋壳陶作为祭拜神灵的礼器呢?据地层考证发现,龙山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沿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怎么拜祭海神,依然阻止不了大海的咆哮带给人们的灾难。4000多年前,龙山地区的先民们通过观察发现,在地震和海啸这些人类无法躲避的自然灾害面前,鸟类却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当人们制作祭祀礼器的时候特意制作得轻盈娇小,蛋壳陶应运而生。由于蛋壳陶存世完整器极少,因此每一件都是国宝。据当代陶器制作专家实验,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也很难达到完全一比一的复制。而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工匠们,已身怀巧夺天工的手艺,他们能制造出厚度在0.2至0.5毫米的蛋壳黑陶杯。蛋壳黑陶高柄套杯山东博物馆馆藏蛋壳黑陶杯中,有一件镇馆之宝——高柄套杯,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这件套杯组合巧妙,杯柄内套入杯胆,杯胆宽沿宛如草帽,也似盛放的花朵,深腹大容量,其柄身则塑成竹节纹细。整体上规整匀称,薄脆如蛋壳,能完整留世,实属罕见。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博物馆中还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出土文物中的颜值之最。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有喇叭型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件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魅力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堪称绝代之作,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